分类
高阶Verma模特征的对数凹性与受限Kostant分部函数
2022年,Huh-Matherne-Meszaros-St. Dizier证明了归一化的Schur多项式是Lorentzian的,从而得到了它们在正象限上的连续(或离散)对数凹性。这一结果的一个重新解释是,$\mathfrak{sl}_{n+1}(\mathbb{C})$有限维简单表示的特征是未归一化的Lorentzian。在同一论文中,这些作者还证明了$\mathfrak{sl}_{n+1}(\mathbb{C})$上Verma模的偏移特征也是未归一化的Lorentzian。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这些结果推广到一个更大的模族:我们证明了$\mathfrak{sl}_{n+1}(\mathbb{C})$上所有抛物线Verma模的偏移特征都是未归一化的Lorentzian。证明涉及某些关于$[n+1]$的图;更进一步,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任何无环多重图的Kostant分部函数的特征(即生成函数)在偏移和归一化后是Lorentzian的。相比之下,我们证明了一个更大的最高权模的泛家族——高阶Verma模,其特征并非离散对数凹。最后,我们将所有这些结果扩展到半单李代数$\oplus_{t=1}^T \mathfrak{sl}_{n_t+1}(\mathbb{C})$上的抛物线(即“一阶”)和高阶Verma模。
Mini-SiTian阵列:光学设计
时域天文学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大视场、深空探测以及短时间尺度是时域观测的重点。SiTian是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主导的雄心勃勃的基于地面的全天空光学监测项目,目标是实现小于一天的全天区巡天时间尺度。该项目由数十台1米级望远镜在全球范围内组成网络。Mini-SiTian望远镜阵列旨在进行光学设计、组内调度以及软件流水线开发的演示,以克服SiTian项目面临的高技术和资金困难。该阵列包含三台300毫米F/3望远镜,视场为5度,波长范围为400-1000纳米。Mini-SiTian望远镜阵列目前在兴隆天文台进行调试,是一个技术研究和教育的理想平台。
Mini-SiTian阵列:评估相机系统
Mini-SiTian项目是SiTian项目的探路者,利用三台30厘米望远镜配备商用CMOS相机(ZWO ASI6200MM Pro)模拟大面积时域巡天。由于避免了传统机械快门,CMOS相机在时域巡天项目中具有优势。未来,SiTian望远镜阵列将采用由科学级马赛克CMOS相机组成的2×2组合,每30分钟巡天10,000平方度区域。因此,CMOS性能直接决定了SiTian望远镜探测暂现源的能力,全面了解CMOS相机的性能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测试对三个相机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参数包括偏置稳定性、暗电流、像素异常、线性度、增益和读出噪声等几个关键指标。我们发现短期偏置稳定性标准偏差低于0.02 ADU,接近0°C时暗电流约为0.002 e$^{-}$ pixel$^{-1}$ s$^{-1}$,线性度优异且非线性始终低于±0.5%,异常响应的像素比例仅为0.06%至0.08%。此外,我们的分析显示所有相机的增益值均匀一致,范围为0.252至0.255 e$^{-}$ ADU$^{-1}$,读出噪声低,使用常规方法测量低于1.6 e$^{-}$。我们还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CMOS传感器像素级增益和读出噪声的新方法,该方法揭示了一台相机的窄增益分布和低中位数读出噪声1.028 e$^{-}$。ZWO ASI6200MM Pro相机的实验室测试表明其能够满足Mini-SiTian项目时域巡天的需求。
(原初)黑洞吸积、蒸发与超辐射相图及其对$10^{-21}-10^{21}$ eV标量、矢量、张量场的影响
我们获得了天体物理黑洞和原初黑洞在质量范围$10^{-33}-10^{11} \, M_\odot$内的吸积、蒸发及超辐射相图。这一黑洞质量范围对应于超辐射(玻色子)和蒸发(玻色子和费米子)产生$10^{-21} - 10^{21}$ eV粒子的情况。对于大质量黑洞,仅吸积和超辐射过程是相关的;而对于轻量级原初黑洞,这三个过程都可能相关。我们发现,即使黑洞自旋值低至$10^{-9}-10^{-2}$,超辐射不稳定性也可能发生。由于轻量级黑洞对这些扰动非常不稳定,并且是玻色子的良好探针,一个适度旋转的黑洞可以探测2-9个数量级的质量参数空间,具体取决于扰动的性质,包括标量(轴子)、矢量(暗光子和/或具有有效质量的光子)以及自旋-2场。如果观测到旋转黑洞但未观察到超辐射现象,可能是由于自相互作用引起,我们由此对轴子/标量衰变常数和能量密度得到限制。我们将这些限制推广到矢量场和自旋-2场。
Mini-SiTian阵列:基于深度学习的真实-虚假分类
Mini-SiTian(MST)项目是中国下一代大规模时域巡天SiTian的探路者,旨在发现变星、瞬态以及爆炸事件。MST每晚生成数十万个瞬变警报,其中约99%为误报,这对其实现科学目标构成了重大挑战。为了减轻误报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解决方案,并系统评估了十三种卷积神经网络。结果表明,ResNet实现了卓越的特异性(99.70%),EfficientNet达到了最高的召回率(98.68%),而DenseNet提供了平衡的性能,召回率为94.55%,特异性为98.66%。利用这些互补的优势,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装袋策略的集成分类器,通过软投票策略整合了ResNet18、DenseNet121和EfficientNet_B0。该分类器在所有模型中取得了最佳的AUC值(0.9961),召回率为95.37%,特异性为99.25%,现已成功部署到MST的实时数据处理管道中。使用5,000个实际处理样本进行验证,分类阈值为0.798时,该分类器实现了88.31%的准确率、91.89%的召回率和99.82%的特异性,证实了其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开放式Qwen2VL:基于学术资源的高效全开放式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预训练
当前最先进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LLM)预训练在数据过滤、多模态数据混合策略、序列打包技术以及训练框架等各个环节都面临诸多障碍。我们引入了Open-Qwen2VL,这是一个参数量为20亿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仅利用220个A100-40G显卡小时就在2900万图像-文本对上进行了高效的预训练。我们的方法采用了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分辨率以及多模态序列打包技术,显著提高了预训练效率。训练数据集经过精心筛选,结合了基于MLLM的过滤技术(如MLM-Filter)和传统的CLIP基线过滤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数据质量和训练效率。Open-Qwen2VL的预训练是在UCSB的8xA100-40G学术级GPU上进行的,处理了50亿个多模态标记,这相当于Qwen2-VL预训练总标记数(1.4万亿)的0.36%。最终指令微调后的Open-Qwen2VL在MMBench、SEEDBench、MMstar和MathVista等多个多模态基准测试中表现优于部分开放的最先进MLLM Qwen2-VL-2B,表明了Open-Qwen2VL卓越的训练效率。我们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开源,包括计算高效和数据高效的训练细节、数据过滤方法、序列打包脚本、WebDataset格式的预训练数据、基于FSDP的训练代码库以及基础模型和指令微调后的模型检查点。我们重新定义了“全开放式”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的标准,即完全公开:1)训练代码库,2)详细的数据过滤技术,以及3)用于开发模型的所有预训练和监督微调数据。
恩佐微腔中的普雷效应
恩佐(epsilon-near-zero,ENZ)光子学为集成光子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平台,能够实现一系列新颖且非凡的功能。然而,基于ENZ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高材料损耗和严重阻抗失配的限制,阻碍了光与ENZ介质之间高效相互作用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引入了工作在其截止频率的全介电布拉格反射微腔,作为一种高性能的ENZ谐振平台,为研究ENZ介质中的发射过程提供了一种超低损耗的替代方案。尽管布拉格腔体已广为人知,但其作为ENZ谐振微腔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我们研究了这些结构中的普雷效应和品质因子,并将其性能与完美电导体和金属对应物进行了比较。通过基于费米黄金法则和无损耗色散介质中场量子化的分析推导,我们建立了区分这些ENZ腔体与常规谐振器的标度定律。频域模拟验证了我们的发现,表明在全介电ENZ布拉格反射微腔中,普雷因子和品质因子分别按$ L/\lambda_0 $和$(L/\lambda_0)^3$的比例缩放,其中$L$是腔长,$\lambda_0$是共振波长。我们的结果为ENZ基光子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见解,为非线性光学和量子光子学中的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铺平了道路。
随机环境中Galton-Watson树上的扩散偏置随机游走的小代际合并现象
我们研究了在随机环境中Galton-Watson树上扩散偏置随机游走$\mathbb{X}$的值域$\mathcal{R}_T$,即到时间$T$为止该随机游走访问的所有不同顶点所构成的子树。我们关注值域的体积,并特别研究了该子树中小代际且满足遗传条件的$k$-元组($k\geq 2$)的不同顶点数量。我们着重分析了随机游走$\mathbb{X}$在Galton-Watson树根部以上各次不同探险过程中访问的顶点,因为这些顶点对值域贡献最大。作为应用,我们研究了从小代际顶点中均匀选取的$\mathcal{R}_T$树中的$k\geq 2$个不同顶点的基因世系。结果表明,其中至少两个顶点在遥远的过去共享同一个最近共同祖先。此外,由于随机环境的影响,这些顶点的基因世系具有遗传特性。
计算$\mathbb{C}P^3\times\mathbb{S}^k$的光滑结构数量
本文通过已知的球面稳定同伦群低维计算结果,计算了乘积流形$M \times \mathbb{S}^k$(其中$M$为单连通闭合光滑6维流形)的同伦惯性群,对于$1 \leq k \leq 10$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特别地,当$M = \mathbb{C}P^3$时,我们确定了$\mathbb{C}P^3 \times \mathbb{S}^k$的惯性群对于$2 \leq k \leq 7, k \neq 6$的情况,并对所有与$\mathbb{C}P^3 \times \mathbb{S}^k$同胚的光滑流形进行微分同胚分类,范围为$1 \leq k \leq 7$。
基于任务互信息的ISAC离散感知能力测量
6G技术为通信系统执行全方位感知任务(如健康监测、物体识别和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由于环境的微小变化可能显著降低系统性能,并且在所有场景中进行长期后验实验评估通常是不可行的,因此至关重要的是提前进行性能评估以设计出稳健可靠的系统。本文考虑了一种离散的全方位感知系统,其中感知目标具有\(m\)种不同的状态\(W\),可以由\(n\)-维独立特征\(X^n\)来表征。该模型不仅能够以更细粒度优化感知系统并平衡通信和感知资源,还为无线感知中的经典直观感受(如更多模态意味着更高精度)提供了理论解释。此外,我们通过真实案例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信道模型的有效性,包括人员识别、位移检测、方向估计和设备识别。评估结果表明,我们的任务互信息与传统实验指标(如准确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超过0.9。代码的开源地址为:https://github.com/zaoanhh/DTMI
预见退化:机器人 swarm 容错的一种预测方法
对于实现长期自主性的机器人 swarm 来说,主动的容错方法至关重要。以往的努力主要集中于应对突发的电机械故障和失效。然而,许多故障会随着时间逐渐发生。在故障演变为失效后再加以处理,在多种场景下既低效又不可持续。本文提出,预测性维护的原则——在故障影响 swarm 运行之前解决潜在故障,为实现长期容错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这是一种新颖的 swarm 容错方法,在几乎所有测试案例中,其性能均优于或相当于反应式方法。
铒离子掺杂钨酸钙晶体内亚秒级自旋及寿命限制的光学相干性
具有光学可寻址的固态自旋在量子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为量子计算、通信和传感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然而,这些应用的发展通常受到寻找同时具备寿命限制的光学特性和长时间自旋相干性的材料的限制。本文介绍了掺杂于钨酸钙晶体中的铒离子($^{171}$Yb$^{3+}$)。我们对激发态进行了高分辨率光谱分析,并展示了该电子-核自旋体系的全光相干控制。我们发现其光学跃迁的非均匀展宽仅为185 MHz,并且辐射寿命限制下的相干时间最长可达0.75毫秒。此外,在零磁场条件下,我们测得自旋跃迁集合线宽为5 kHz,在50 mK至1 K温度范围内,电子-核自旋相干时间达到0.15秒。这些结果表明,$^{171}$Yb$^{3+}$:CaWO$_4$作为一种低噪声平台具有构建基于集合的记忆、微波到光学转换器以及光学可寻址单离子自旋量子比特的巨大潜力。
无序量子时钟模型的相与相变
我们利用大规模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无序一维量子$q$态时钟哈密顿量的相与相变。结合早期结果,我们确认对于$q=6$,该模型在对称破缺的真实长程有序(TLRO)相和无序(顺磁)相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准长程有序(QLRO)相。随着无序强度的增加,准长程有序相逐渐缩小,并在多临界点处消失,在这一点之后,系统直接从TLRO相过渡到顺磁相。在确定相图后,我们进一步刻画了模型中各种量子相变的临界行为。我们发现弱无序对分隔QLRO相与TLRO相及顺磁相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相变是一种无关扰动。对于较强的无序,一些临界指数在系统达到多临界点之前就已表现出无序依赖性。此外,我们还表明,在多临界点之后,TLRO相直接过渡到顺磁相由无穷随机性临界点控制,这与强无序重整化群预测一致。尽管我们的数值结果是针对$q=6$,但我们预计这种行为的定性特征对所有$q>4$均成立。
利用对称约束核状态方程确定原中子星的最小质量
探讨了原中子星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最小质量和半径。我们重点关注两个阶段:超新星激波向外传播后直接阶段,此时中微子仍被困在核心且轻子数与重子数之比固定为$Y_L = 0.4$;以及几秒后的阶段,此时所有中微子已离开原中子星。所有用于此目的的核状态方程均满足零温中子物质从手征有效场理论推导出的结合能约束。我们发现,在中微子被困的情况下,其最小质量高于中微子已离开原中子星的情况。热效应(这里表现为每重子给定常数熵$s$)对增加最小质量的影响较小。对于第一演化阶段,当$Y_L = 0.4$且$s = 1$时,最小原中子星质量为$M_{min} \sim 0.62M_{\odot}$;而在无中微子且$s = 2$的情况下,最小质量为$M_{min} \sim 0.22M_{\odot}$,几乎不依赖于所使用的核状态方程。我们还研究了白矮星吸积诱导塌缩的相关情况,初始轻子分数为$Y_L = 0.5$,并观察到不同表格式核状态方程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表格式核状态方程中对核液-气相变的处理存在热力学不一致性,需要采用完全广义的三维Gibbs构造进行恰当处理。最后,我们证明了所有核状态方程中,原中子星最小质量随轻子分数增加存在普遍关系。
基于感知互信息的IRS辅助MIMO ISAC系统联合主动与被动波束成形设计
本文研究基于感知互信息(MI)的智能反射面(IRS)/可重构智能表面(RIS)辅助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系统。具体而言,基站(BS)通过IRS反射的感知信号感知目标,同时与用户进行通信。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所有通信用户的服务质量(QoS)约束、基站发射功率约束以及IRS被动反射的单位模约束下最大化感知MI。我们针对两种情况解决该问题:一种简化情况假设BS与IRS之间存在视距(LoS)信道且感知过程中不存在杂波干扰;另一种为一般情况,考虑BS-IRS链路的赖斯衰落信道以及感知过程中的杂波干扰。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证明了专用感知波束成形器对提高感知MI并非必要,并开发了一种低复杂度的迭代算法来联合优化BS和IRS的主动/被动波束成形器。然后,针对第二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一种替代的迭代算法,该算法也可应用于第一种情况,以解决一般设定下的波束成形设计问题。数值结果展示了所提算法相对于各种基准方案的性能验证。
UTe$_2$中破时间反演对称超导的高阶拓扑相
重费米子超导体UTe$_2$的近期发现拓宽了实现奇异破时间反演对称超导的可能性。然而,对于UTe$_2$超导态中的拓扑相仍缺乏全面理解。在此,我们针对UTe$_2$的所有破时间反演对称配对对称性,进行了详尽的拓扑相分类。利用K理论分类方法,我们发现36种可能配对态中有25种被归类为高阶拓扑相,其中一些通过铰链态和角态的复杂相互作用表现出混合阶拓扑。此外,在弱耦合配对势条件下,可能的配对对称性被限制为$B_{ju} + iB_{ku}$,$A_{u} + iB_{ju}$,以及$B_{jg} + iA_u$($j,k=1,2,3$;$j\neq k$),这些符号表示点群$D_{2h}$的不可约表示。对于这些配对态,拓扑不变量通过费米面公式与费米面拓扑相关联,使我们能够系统地诊断高阶拓扑相。利用紧束缚模型,我们展示了具有混合宇称$A_u + iB_{1g}$超导体的高阶拓扑相,当包围时间反演不变动量的费米面数量从两个演化到四个时,二阶和混合阶拓扑相随之出现。研究结果表明,UTe$_2$是探索具有多样化表面态的高阶拓扑超导体的理想平台。
对称子空间中的纠缠:将多体态映射为双体态
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对称子空间中多体纠缠的技术。我们的方法是将一个N量子比特的对称态映射到一个更高局域维度的双体对称态。我们证明这种映射保持可分性,并允许表征原始多体态的纠缠。特别是,我们给出了多个界限来估计对称张量秩和几何纠缠测度。此外,我们识别出某些多体对称态,其纠缠超过了已知的最大纠缠对称态候选者。最后,我们揭示了存在纠缠对称子空间,其中所有的双体态都是纠缠态。
含干摩擦的非对称VI-NES:基于冲击映射的方法
本文利用广义冲击映射方法研究了含干摩擦的非对称振动非线性能量吸收集(VI-NES)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合了非对称性和干摩擦,以反映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识别所有周期解并确定其稳定性,并适用于包括水平和垂直方向在内的多种VI-NES配置。数值结果验证了对称无摩擦情况下的已有结论,并将其扩展到包含摩擦和非对称动力学的情形,为优化VI-NES在振动控制中的性能提供了有力工具。
量子计算在飞机装载优化中的应用
飞机装载优化问题是一个计算难度很高的问题,已知的经典算法在对象数量增加时呈指数级增长。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角度变体QAOA算法(Multi-Angle Layered Variational Quantum Algorithm, MAL-VQA)的量子方法,该方法相比标准QAOA算法可以减少量子电路中的两量子比特门数量,从而能够在近期的离子阱量子处理单元(QPU)上运行量子优化算法。我们还描述了一种新型的成本函数实现方式,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不等式约束,而无需在量子电路中引入松弛变量,从而使复杂约束条件下更大规模的问题可以在低量子比特计数的近期QPU上表示。我们在IonQ QPUs Aria和Forte上对不同实例的飞机装载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了从12量子比特到28量子比特的问题,均获得了最优解。这表明该方法在未来量子硬件改进后具有显著扩展到更大问题规模的潜力,并且该量子算法对于不同问题实例的初始猜测和约束变化具有鲁棒性。
浅量子电路的可扩展等价检验与验证
本文研究了检查两个浅量子电路(即常数深度量子电路)是否执行等效计算的问题。等价检验是一个基础的正确性问题——例如,用于确保对量子电路应用的变换不会改变其行为。对于量子电路而言,该问题具有挑战性,因为每个电路的量子态在经典计算机上的直接表示可能需要随量子比特数 \( n \) 指数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开销。本文提出了两种等价检验问题的判定程序,这两种程序均可在经典计算机上以固定深度为线性时间与空间复杂度运行。我们的关键见解是局部投影足以完全表征浅量子电路的输出状态。我们通过生成一组局部投影作为约束条件,而非显式计算电路的输出状态,且电路的输出状态是唯一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量子态。除了等价检验,我们还展示了如何利用约束表示来静态和动态地验证一类断言。对于表达为局部投影合取的断言,我们的断言验证方法是完备且可靠的。实验表明,在配备 2 × Intel\textsuperscript{\textregistered} Xeon\textsuperscript{\textregistered} Gold 6338 CPU(共 128 线程)和 1.0 TiB 内存的服务器上运行 Ubuntu 20.04.6 LTS 的环境下,一个随机 100 量子比特、深度为 6 的电路的约束表示可以在 19.8 秒内完成;对于固定输入 \(\ket{0}^{\otimes 100}\),深度为 3 的随机 100 量子比特电路的等价检验耗时 4.46 秒;对于任意输入,所需时间不超过 31.96 秒。
共 13511 条搜索结果
共 13511 条